“十四五”硬核成果清单(一)_竞技宝JJB官方平台下载|测速入口

行业动态

LATEST INFORMATION

“十四五”硬核成果清单(一)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00
发布者:竞技宝平台官方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众多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科技日报近日推出了“我最心动的‘十四五’硬核成果”征集展示活动,集中展现了这些令人振奋的科技进步。

  作为我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自2021年10月14日发射以来,“羲和号”开创了多个国际首次:国际首次“双超”卫星平台、技术在轨验证、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国际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Si Ι谱线和Fe Ι谱线的精细结构等。

  “羲和号”的观测为人类了解太阳提供了独特的空间视角,如今在距离地球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正以平均每95分钟绕地球1圈,每天绕行15圈的速度捕捉太阳演化的蛛丝马迹。

  目前“羲和号”的观测数据已接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实现业务级应用,据“羲和号”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丁明德介绍,已有美、德、英、日等15个国家的科研团队下载使用“羲和号”观测数据。

  高速磁浮是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一大“制高点”,2021年7月20日由中国中车组织。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牵头研制的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速度级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基本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这套交通系统是一种“非接触运行”的高速轨道交通工具,列车采用“车抱轨”的结构,底部两排弯曲的“长臂”将铁轨“抱住”。通电时强大的磁力使整个列车悬浮在轨道上,悬浮间隙在10毫米左右,实现非接触的支撑导向和运行。列车只需要3分半就能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实现“贴地飞行”。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工业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装备,也是发达国家实施严格技术封锁的关键设备。

  从2009年起,东方电气集团率先在国内开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机研制。2022年11月,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机成功下线”到“N”的推广应用能力。

  F级50兆瓦重型燃机是我国在高端能源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单台机组1小时发电量超过7万度,可满足7000个家庭1天的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目前已累计运行超8000小时。

  2025年2月20日,中国石油对外宣布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成功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这不仅代表着我国深地“井工程”全链条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跨越式提升,更标志着我国在深地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等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发了全球陆上首台12000米自动化钻机、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技术等利器形成了自主可控的万米关键核心技术体系。

  深地塔科1井成功从万米以下钻取了我国首份岩芯标本,全世界内首次在陆地万米深层钻探发现油气显示,丰富完善了万米深层油气地质认识。

  据测算火箭重量每减少1公斤将节省约2万美元的发射成本。火箭的承力结构属于“薄皮大馅”的结构及形式,其蒙皮只有薄薄的2—3毫米,却要在起飞阶段承受上千吨的压缩载荷。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接续努力研发出“航天新型轻质高承载结构及其高效优化设计”技术,这一技术可为航天装备进行相对有效的轻量化设计已成功运用在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多型运载火箭上尤其为我国体积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减重1145公斤。

  4月28日全球首款标准模块电池换电船“河豚蔚蓝01”在安徽芜湖顺利下水。“河豚蔚蓝01”是合裕线T多功能PACK换电标准船型被称为水运“高铁”。

  PACK换电模式是该船的核心技术亮点,其创新性在于采用“车船储”共享标准化电池包,拥有寿命更加长、安全升级、成本降低、灵活易用效率飞跃等显著优势。作为汽车换电技术的延伸,船舶PACK换电技术已处于全球领头羊。此外,该船集成多项行业首创技术,首次搭载车规级电机,效率突破97%,创新采用标准化舱室与定制家居设计。

  深蓝汽车在行业内首创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可在电池低温情况下,快速提升动力电池温度,填补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快速自加热技术的空白。

  2022年,这项技术实现了搭载整车量产应用。今年6月该技术的核心专利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实现了原理、算法、策略三个首创经搭载实车验证。该技术可实现-30℃低温度的环境下电池温升速率超过4℃/min。目前深蓝汽车正在推进技术迭代,目标是将适用温度范围扩展至-45℃~20℃全域区间。

  建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是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研究飞行器起降系统的重大科学技术设施和大型非标试验平台,有望为全世界飞行器着陆提供最安全的保障。

  截至目前平台已建成4条1000米长试验跑道及设备基本的建设,其中滑轨台架系统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整机联调,目前正在开展中高速状态下的试验设备升级优化。车载台架系统则突破了高精度多通道控制技术等技术难题,现正开展安全和可靠性升级调试,锚定打造“中国起降系统第三极”的目标平台全力冲刺世界一流实验装置建设,致力于填补全球技术空白,同时构建自有数据库和世界一流标准体系,以硬核成果提升我国在国际适航认证的主导权。

  超大直径盾构机是建设国家重大交通工程的“大国重器”,其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进口设备不仅价格高昂、更难以适配我国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严重制约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铁装备迎难而上,坚持 “产学研用” 联合攻关多年,实现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解决高风险环境下安全作业、复杂地质条件顺畅掘进、超大直径隧道施工稳定等一系列难题,并自主研制了直径12至16米级的系列化超大直径盾构机。

  截至目前中铁装备生产制造直径超12米的盾构机数量超50台。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 “领航号”、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 “帕蒂加朗号”、国内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 “蜀安号” 等一批 “大国重器” 相继成功下线,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这些“大国重器”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超大直径交通隧道建设的核心施工难题,有力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与创新担当。

  500公斤量级以下卫星,可年产180颗,满足单星研制、多品种规模化定制、批量化制造等多种生产模式。“柔性,就是可随之变化,能够灵活地适应不一样型号、不同批量的卫星生产需求,实现卫星低成本、短周期、批量化制造。”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群说:“在微小卫星技术领域,整星研制面临着迭代慢、成本高、效率低等诸多挑战,制约了我国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

  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面向商业航天成熟的柔性化卫星平台技术和制造技术。该成果成功在龙江三号等30余颗卫星上应用并在轨验证,在导航、可见光、SAR及通信等四大类、十余型、百余颗卫星的研制任务中实施转化。一场由先进制造技术驱动的太空经济新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铺展在浩瀚星海之间。

  在自然界中植物要经过约60步复杂反应才能合成淀粉,我国科学家简化路径,仅用11步反应,在实验室中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国际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速度比玉米快了8.5倍。经检测证实,人工合成的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在结构组成上完全一致。这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人工合成淀粉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

  2021年9月,国际期刊《科学》发表了这项研究,该成果随后被纳入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目前研究团队正在积极地推进工程化测试工作,如能实现产业化或将改变粮食生产方式,在车间里就能“生产”淀粉,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意义非凡。

  手机到哪里,卫星通信就到哪里。如今,依托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北斗团队研发的新一代北斗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卫星通信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北斗RDSS也被称作北斗短报文技术,允许用户在没有地面网络覆盖的地区,通过卫星发送和接收短消息。具有全时间、全空间覆盖、接入方便、低成本等突出优点。

  “十四五”期间,研发团队在北斗RDSS新体制研究和验证中持续创新,首创可软件定义和智能化管理的短报文信号收发系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手机直连高轨卫星方案实现了智能手机用户不换卡、不换号、不增加外设收发北斗短报文。新一代北斗短报文技术服务容量比之前提升10倍,短报文通信能力可实现每次最高传送1000个汉字,并可传输语音、照片目前该技术的大众手机用户规模已超3000万。

  7月7日,搭载YCK05H燃氢发动机的洒水车经过测试后,在河北沧州正式投入作业,标志着我国氢内燃机行业已从研发技术,正式迈向产品示范应用。YCK05H燃氢发动机,可实现零碳排放,是柔性燃料发动机平台的重要成果之一。该平台是中国首个可以兼容不同燃料的发动机平台,由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除了传统的柴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外,该平台还支持甲醇氢气、氨气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且能实现氨氢、氨柴、醇柴等双燃料模式运行,奠定了低碳或零碳发动机的研发基础。通过此平台,研究团队还开发出了中国最大马力燃氢发动机YCK16H、中国最大马力车用发动机YCK15等创新产品,形成了满足未来干线物流等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柔性燃料动力系统平台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内燃机应用场景范围和生命周期,为我国内燃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对我国内燃机产业、支撑国家“双碳”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6月25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开发项目“深海一号”二期实现全面投产。“深海一号”大气田日产气超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海上气田。

  “深海一号”大气田,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建成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它的建成不仅有力提升了深海油气在我国能源供给版图的占比、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全方面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也改写了全球深水油气开发的格局。表明我国在推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逐步迈向海洋复杂油气开发和海工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

  2025年1月9日,世界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全容量并网发电。它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是我国研发设计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压缩空气储能创新成果堪称新型储能典型代表。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利用空气进行发电,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能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入盐穴、人工硐室等密封储气库,用电高峰时地下储气库释放所储存的高压空气、储热罐释放所储存的热量。高压空气被加热后具有极大的膨胀力,驱动空气透平发电机组,产生电能向电网供电。该项目每天蓄能8小时,释能5小时,全程无化石燃料参与,实现零碳排放。预计年发电量接近5亿千瓦时,相当于可满足25万个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3月3日,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发了我国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最新成果。这是我国继“祖冲之二号”之后,再一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认为,其构建了目前最高水准的超导量子计算机。

  “祖冲之三号”包含105个可读取比特和182个耦合比特,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与现有最优经典算法相比 “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取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5个数量级(快千万亿倍)超过谷歌2024年公开发表的最新成果6个数量级。

  “祖冲之三号”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达到72μs,并行单比特门保线%,并行两比特门保线%,并行读取保线%,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手撕钢”是超薄精密不锈带钢的通俗统称,在不锈钢产品中厚度范围在0.05—0.5毫米之间。一般称为超薄精密不锈带钢厚度低于0.05毫米,则一般称为不锈钢箔材,属于不锈钢精密带钢领域的高端产品,被誉为不锈钢乃至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大范围的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学工业新能源、高端电子汽车、纺织、计算机、精密机加工等领域。

  多年前,我国在该领域的应用只能依赖于产品进口。太钢集团通过长期探索,终于实现突破并持续攻关研发一系列高端产品。2025年5月太钢集团成功推出0.03毫米的高温超导基材用精密箔材与0.025毫米的掩膜版用精密箔材两款新型“手撕钢”,成功攻克我国超导材料与柔性显示屏领域的技术瓶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已拥有国家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

  2024年11月28日,全球首台千吨级新能源架桥机“应龙号”在珠肇高铁成功首架。在千吨级架桥机基础上“应龙号”配置了“增程器+动力电池”动力源系统及其控制策略,首次将新能源技术应用在千吨级架桥机上。“应龙号”还配备了双动力系统,在交替运行下发动机不存在怠速运行,基本没能量浪费。同时还可以在重载落梁时,通过起升电机反向发电进行能量回收,可实现设备节省燃油40%以上。

  由于施工条件苛刻,为了高效架设研发团队在单主梁架桥机基础上应用模块化衍生设计,让架桥机能够像“变形金刚”一样,实现单、双线箱梁架设的快速转换和高低宽窄的灵活高效切换。“应龙号”还搭载了自主开发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作业,可自动执行指令,完成插拔销、伸缩、纵移等动作,实现“一键过孔”“一键架梁”。

  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管理系统,被喻为抽水蓄能电站的“大脑”,但其核心元器件,尤其是芯片主要依赖进口,控制程序被外方厂家掌握。2021年,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研发团队选取广州、惠州两座抽水蓄能电站为平台,开展“大脑”的“芯片级”国产设备研发。2023年底,我国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投产30年后,首次用上了“国产大脑”。目前,这套抽蓄电站“大脑”的技术装备,已全面实现“芯片级”国产化,加速在行业推广应用。

  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管理系统,涵盖206种设备,近12万个元件。攻关过程中,研发团队取得了40项重大技术创新,21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设备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4年3月14日,由国机集团洛阳轴研科技研制的世界首台26MW级风电主轴轴承在洛阳成功下线,刷新了全球风电机组主轴轴承最大单机容量纪录。该产品不仅解决了大功率风电主轴轴承领域的痛点、卡点,更进一步实现了我国风电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安全,是我国大功率风电主轴轴承在世界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主轴轴承是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在26MW风电主轴轴承的研制过程中,国机集团洛阳轴研科技在材料、设计、分析、工艺、检测等方面,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且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障了轴承在25年寿命期内的高承载、抗腐蚀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