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00
发布者:竞技宝平台官方
2024年求职的“金三月”,无论是“穿着丑衣服上班”还是前程无忧51job的一条贴子 #上海月薪2万不如老家5千#,引发了几千条激烈的讨论。春节后重返职场,在“我的工作值不值”成为年轻人行动之前的思考之际,中国权威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起调查。调查发现,6成受访的职场人2023发生工作变动,半数以上对现有工作不满,收入变少是最根本原因。同时,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工作必须要提供精神奖励,另一部分人则表示,并非不满雇主只是不想在工作上花太多时间。
3月10~3月20日2876位受访者完成调查问卷。其中女性占比31%,男性占比69%,80后和90后各占比三分之一,00后占比约10%。调查以代际和性别为维度,探讨不同群体的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
60%的接受访问的人在2023年发生了工作变动。男性(39%)和女性(38%)中“2023年没跳槽且保持工作”的人群比例接近,而2021年的调查的最终结果 “没有跳槽”女性比男性高出9个百分点,分别为16%和25%。(注:前程无忧APP的用户跳槽比例以往较高)。离开职场的女性在增加,调查期内,没有工作的女性比男性高出4个百分点。接受访问的人在调查留言区说,“回家带娃”和“自由职业”是女性离开职场的最根本原因—— 育娃成本不低,而上班薪资不高,不如亲自带娃。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表示,最近十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分别保持在80%和65%上下。女性的就业与子女数量呈负相关,而对男性的工作就业有产生正面驱动。
工作机会果然对70后不甚友好,其中14%的人离职后至今没有工作,远高于80后4%和90后5%的水平。90后和00后是主动离职的主要人群,再找到工作的成功率也都接近40%。
82%的收房的人说工作是必需品,但是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只是不能失去。”通过工作获得身份认同的动机不再强烈,41%的人工作的首要目的是“养家糊口的责任”,希望在工作中谋得个人前途的受访者只有24%,大家对“努力工作”的回报不再迷恋,“不得不”或者为眼下可见的获得而工作成为大多数。应对持续、不规律的变化(变革)让上班族精疲力竭。人口数据也显示,北京和上海2022年的非常住人口都是净留出。
冲着薪资水平工作的女性(46%)受访者远高于男性(36%)。 男性的养家糊口的角色则大于女性,两者分别为45%和31%。
雇主的“降本增效”策略常常包含着裁员,取消加薪晋升,减少招聘和降低差旅标准等福利,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企业内部变得更竞争和更内耗,工作的必要性被放大,工作的目标和目的变得直接而且短视。
17%的受访者称,工作收入在2022和2023连续减少。习惯了每年加薪的职场人已经意识到薪资的停滞甚至减少将不再罕见。正如二十多年逐年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在2020年后多地多次“不调整”,涨不动了。
58%的收房的人说2023年的收入全部来自工作,也因此职场人对于雇主和管理者有较高和较多的期望,雇主一方面承受巨大的变数和风险,一方面要面对员工不能降低的薪酬福利要求。冯丽娟说“收入来源的单一性”往往意味着面对外部、突发风险时缺乏应对能力,“手停口停”的焦虑也加剧了职场人际的竞争和挤轧。
受访者中2023年收入高于2022年、低于2022年和与2022年持平的人约各占三分之一。尽管数据反映,女性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高于男性,但是正式工作的收入不增,也对兼职(零工)收入和机会产生同步影响。参加本次调查的女性受访者中收入高于上一年的仅有19%,男性则33%。
67%的失业者没能在两个月内找到工作。女性对于失业的焦虑明显高于男性,超过半数认为找到工作的时间超过两个月。男性对于找到工作的乐观情绪更高,预计自己失业后一个月内能找到工作的比例是女性的两倍。焦虑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70后的受访者中 62%的人认为“两个月内没办法找到工作”,00后中这一比例只有35%。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失业者中愿意“降低薪酬求一份工作”的人只有8%,求职的挑战在于“工作机会的质量”。
冯丽娟说,企业连续两年的“降本增效”战略多数是降低了显性成本,但是增加了潜在的人际摩擦和业绩冷漠成本,并没有实质“增效”。当下,对于员工 “价值取向”变化的了解和满足并不多余。它一方面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带来新的方向,另一方面对于改善业绩和提升敬业度上也意义重大。长时间工作和较低的人力成本已不再能成为一种制胜的竞争优势。当工作的投入不再带来可观的回报和职业未来时,改变收益增长模式和工作模式正是时候。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对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